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而來,許多企業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,但是,一場矛盾正在上演:麻省理工學院(MIT)媒體實驗室一份新報告顯示,高達 95% 組織在生成式 AI 工具上的投資並未獲得實質回報,出現「採用率高,轉型率低」的生成式 AI 鴻溝。這究竟是為什麼?
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,主要原因在於 AI 無法完美融入許多工作場所的工作流程,而且多數 AI 模型仍然缺乏適應特定產業任務所需的情境感知能力。不過,諮詢機構 BetterUp Labs 與史丹佛大學社群媒體實驗室合作調查,發現另個可能原因。
AI「工作垃圾」恐致每年 900 萬美元損失
該研究團隊觀察,當員工使用 AI 製作出「工作垃圾(Workslop)」,反而會製造更多額外工作給接收者。他們將 Workslop 定義為 AI 生成的、外表看似精美,但對工作進度毫無幫助的工作內容。
Workslop 可能是格式完美的簡報、條理清晰的長篇報告,或語氣專業的研究摘要,但內容卻缺乏實質價值。員工雖然「交出」了一份成果,卻把理解、修正或重做的負擔轉嫁給其他同事,讓團隊協作者陷入無形消耗。
研究團隊解釋,雖然人們可以透過生產力工具幫助自己省時使力,但是 Workslop 牽涉的不是只將任務丟給「機器」處理,而是經由 AI 工具生成的低品質成果,迫使其他人類來承擔後續的認知負擔。
根據該研究團隊調查,在 1,150 名美國全職員工中有 40% 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個月曾收到 Workslop,而他們估計,平均有 15% 的工作內容屬於 Workslop。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同事之間(40%),但也發生在下屬提供給主管時(18%),或是由主管傳給團隊(16%)。
那麼,Workslop 對團隊生產力影響有多大?每次員工收到 Workslop,平均需要花 1 小時 56 分鐘處理,換算下來,一個規模 1 萬人的企業,每年因 Workslop 浪費的生產力,將超過 9 百萬美元。
這種隱形的「Workslop 稅」不只會拖慢進度,還會破壞職場氛圍。調查發現,超過一半的員工在遇到 Workslop 後,會覺得同事不再可靠或有創造力,甚至降低對對方的信任與合作意願。根據該調查,研究對象收到Workslop 的感受時,53% 的人表示感到惱火,38% 的人感到困惑,22% 的人感到被冒犯。
解決之道不是禁用 AI,而是制定規範
那麼,企業該如何避免 Workslop 擴散?研究人員認為,完全禁止使用 AI 並不是解決辦法。相反,企業更需要制定明確的組織指南,規範應該和不應該使用 AI 的場景與方式,因為沒有差別地授權使用,只會助長推卸責任的行為。
研究團隊指出,員工雖然應該在 AI 方面擁有自主權,但組織應以最佳實踐、工具和規範為基礎制定政策,幫助員工能以符合組織策略、價值和願景的方式使用技術。
另外,研究者也強調抱持正確的「心態」:AI 應被視為「協作者」而非「捷徑」,只有在適合的任務中發揮輔助作用,才能真正創造價值。領導者必須協助清楚劃定 AI 使用的邊界與標準,員工則應該學會如何用 AI 來激發創意、加速決策,而不是把 AI 當作一個逃避思考的替代品。
史丹佛與 MIT 的研究顯示,企業要成功導入 AI,關鍵不在於工具是否最新,而在於組織是否能建立清晰的使用原則,並培養員工正確的使用習慣。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跨越 AI 熱潮背後的生產力陷阱,真正獲得 AI 帶來的效益。
*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,資料來源:《HBR》、《404 media》、《mashable》、MIT,首圖來源:AI 工具生成
電話:(02)2739-9096 | 傳真:(02)2739-6637 | 客服:[email protected] | 臺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3段257號6樓map
© 2019 傑立資訊 All rights reserved.| 網站隱私政策